陈晓卿·十年敢想:在舌尖上找回本我

  导语 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搜狐开启"十年敢想",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,因为敢想,我们变得更好,更好的十年,从更好的你开始。

  简介:陈晓卿,男,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,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,高级编辑。中国广电学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。曾担任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委,上海电视节“白玉兰”奖国际纪录片评委,第二届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国际评审委员。代表作品有《森林之歌》、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、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等。

  十年,陈晓卿不仅完成了纪录片导演到制片人的转变,更烹制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味道。

  他曾用镜头记录着小人物的时代痛感;也曾面临抑郁症的困扰;后来,他寻路舌尖美食,创造了收视奇迹,实现商业价值却不失人文情怀。如今,他掌握了内心的火候,通过普普通通的“吃”,诠释着对生命质量的热爱和追求。

  对于未来,已知天命的他希望化繁为简:“能平心静气地做个节目,就是最快乐的事情。”

  用热爱战胜抑郁

  十年前,这位关注现实和底层的纪录片导演,一度饱受抑郁症困扰。

  90年代,他以“北漂”安徽小保姆为主人公的《远在北京的家》,和反映广西山区孩子们求学的《龙脊》,名声大震。然而2000年前后,随着中国纪录片状况的整体下滑,他却面临生存困境。同事开玩笑说他成了“电视台看大门的”。

  2004年,他得了抑郁症。接下来的两年,是他最痛苦的阶段。失眠,迷茫,做什么都索然无味。

  那时候,支撑着他对抗抑郁和悲观的,很大程度上是对吃的追求。

  一向比较“馋”的他,对美食着了迷,品尝之余还有写下感受。后来他还和一帮出版人、记者、科普学者组成了“老男人局”,隔三差五便组织饭局,吃着“特别低端美味的食物”,肆意地碰撞思想。

  渐渐,那个乐观、平和的陈晓卿回来了,“这辈子要和抑郁彻底说拜拜了”。

  2006年,他开始写美食博客,工作之余探访全国各地的民间餐馆,吃出了门道和文化,被朋友称作“京城吃少”。带着儿子去下馆子,也成为他生活中一大乐趣。

  同时工作更让他找回了久违的激情。2004年底,纪录片《森林之歌》,号称投资上千万的制作让陈晓卿变得兴奋异常。摄影组从国外请来专业制作团队传授经验,组内的纪录片导演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关注中国生态。2007年片子播出,大受好评。

  这名“吃货”走出阴影、实现转型,而背后是他对生活最单纯的热爱。

  寻味中国,发现自己

  2012年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横空出世,让陈晓卿家喻户晓。但实际上,他与《舌尖》早就有个“十年之约”,他一直用慢功夫和岁月的积淀来耐心烹饪。

  从2002年开始,他曾先后三次申报过美食纪录片特别节目方案,苦于经费紧张,一等就是10年。直到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,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的重点投资。

  这段等待的时间内,他的身份已经从纪录片导演变为央视纪录片栏目的制片人,操刀历史、宏大叙事,同时不失对个体的关注。除了创作作品,他还要将一部分精力投入事务性的工作——对大局的观察和分寸的把控,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  与此同时,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味的追求。他从一个民间美食博主,升级为《Time Out》中文版、《天下美食》等报刊的美食专栏作者。他的手机里最多时存着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,包括哪家服务员态度最好,哪样食材最好,菜品多煮或少煮几分钟。

  “食材”和“作料”已准备充分,更重要的就是厨师的手艺。2011年开始,摄制团队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拍摄《舌尖1》。播出的前一天,陈晓卿还泡在机房编片子。他一晚上可以写好几个策划文案,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,常常“为一个画面高兴,为一句解说词叫绝”。

  此前,业界有言“一流的纪录片,赶不上三流的电视剧”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用作品打破了这条“铁律”。食物背后的温暖故事更是让观众“口水与泪水齐飞”。

  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味道:“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”。

  最好的美食能慰藉心灵

  陈晓卿有句名言:“最好吃的食物,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。”

  2013年《舌尖2》开拍,在第一季大获成功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突破?这是个难题。这里有一组数字:40万公里行程、400个调研地点、150个拍摄地、1000小时高清素材,共出现300多种食材的镜头。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摄制组披星戴月的辛劳,历经一年的付出,《舌尖2》交出了出色的答卷:平均收视是《舌尖1》的3倍,网络视频点击量过7亿;广告收入超过1.7亿元,海外发行销售单次金额达到35万美元。

  但陈晓卿不再满足于此。他希望呈现的不全是田园牧歌,而可以看到现实中的留守儿童、高考、春运、陪读、富士康。面对“过于沉重”的评价和争议。他还是坚持:“我们拍的东西常常缺乏疼痛感……而一批解剖社会、记录时代的独立纪录片,可能更接近我们本质的生活。”

  陈晓卿的导师、老师朱羽君认为,人物一直是他的一种关怀。她称陈晓卿2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“成熟了”、“折中了”。

  如今,陈晓卿已是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,《舌尖3》尚未开拍,广告预售已经突破3亿5千万元,他对《舌尖3》开拍的时间表守口如瓶。他并未放弃对行业的思考:十年前曾影响力巨大的电视产业,正受到新媒体的冲击,自己也“很久没看电视了”。

  但他的心态反而放的更平了,自己最敢想的事,就是10年前面对瓶颈,实现了内心的突破。如今,“能平心静气的做节目,就是最快乐的事情”。

  下一个十年里,乐于自称“手艺人”的陈晓卿,将为观众奉献出更多的荧屏美味。

Copyright © 2015 Sohu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