萨苏 十年敢想:用笔杆子打捞历史

  导语 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搜狐开启“十年敢想”,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,因为敢想,我们变得更好,更好的十年,从更好的你开始。

  简介:萨苏,本名弓云,生于北京。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,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。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、AT&T、诺基亚、AMECO等公司工作,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,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,养成对文史的爱好,曾兼任《环球时报》驻日本记者,现回到国内工作。他曾出版过《国破山河在》、《尊严不是无代价的》、《退后一步是家园》、《京味九侃》、《中国厨子》、《嫁给太监》、《梦里关山走遍》、《与"鬼"为邻》等书。

  35岁到45岁,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井喷时期。

  这十年间,作家萨苏创作了近20本书籍,几乎全部热卖;他留下了3300余篇博文,将近一天一篇。笔耕不辍间,当初那位草根写作者、北京侃爷,如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抗战史作家。

 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,赋予干巴巴的历史温度和脉动。而多年来旅居日本的他,实际上是个IT工程师。写作对他而言,一度是个带有玩票性质的副业。

  正如萨苏在而立之年所说:"做你自己能做的,把其他的交给上帝吧。"

  从故事里打捞历史

  虽然头顶历史作家的光环,但萨苏更愿称自己是个"讲故事的人"。

  "贫(话唠)"是他最大的特点。早在学生时代,这位单田芳的铁杆粉丝,便戏称自己要"一张大嘴讲故事"。也正是这个天赋,让他在10年间,从一名网络上的草根写作者,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。

  2005年,这位北京侃爷开始在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发博文。他喜欢跟各行各业的人聊天,北京的悬疑案件甚至旧时太监的传说,都被他写的绘声绘色。

  听故事,讲故事——也成为他的历史写作提供了视野和思路。

  10多年前,他对抗战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便以传授中文的名义,定期与一群日本老年人聚会,专门向他们打听"过去的故事"。旧书肆、资料馆、日本老兵的家……业余时间寻找史料,成为他的固定工作。那些被正史忽视的鲜活细节和个体命运,也得以重见天日,"死去的历史又活了起来"。

  品读萨苏的作品,你会发现他不会比拼史料,而是着眼微观——比如杨靖宇死亡的现场照片中身边有只口琴,联想其生命最后的艰苦岁月,令人唏嘘不已;一位无名中国英雄夜闯日军兵营,"一口刀"连杀10多个日军小队长,却少鲜有人知…….

  他这种滴水藏海的打捞方式,也为中国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证据。一位日本旧书商开出高价,出售一位日本老兵与"抗联"作战时期的私人照片——萨苏没砍价,一口气将800多张照片全买下来。

  正是这种以小见大,令萨苏的《突破缅北的鹰》、《后退一步是家园》等书籍大受欢迎,被称作"写抗战史最好看的人"。

  谈及历史观,他认为:"写历史就是寻找当时的影子。"当下屡屡出现剧情离谱的抗日神剧,而萨苏却说:"其实真实的故事远比瞎编的要生动得多。"

  用IT思维启发写作

  写作上的盛名,一度让人们忽视萨苏IT工程师的身份。

  他曾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、AT&T、诺基亚、AMECO等公司工作担任互联网工程师。这份工科职业,令他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写作思路和观察维度。

  有人说萨苏文章的最大特点是"大坑套小坑",妙在悬念设置和抖包袱的时机。实际上,这些手法和技巧,离不开这份工作培养的严谨和逻辑。此外,程序检索方面的经验,也让他在寻找史料的过程中事半功倍。

  但他认为自己作为工程师最突出的特点是:思路活跃,经常能"跳出条条框框"思考问题。某种程度上,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写史手法——全部采用日文资料作为研究资料。

  盖因10年前,他与日本学生就"南京大屠杀"在网上的争论。对方甚至说城下的累累白骨是中国内战造成的。萨苏气愤之余,决心告知日本年轻人被隐藏的真相,"这一回,我索性用日本人的史料。" 两年后,他写出了《国破山河在》,引发震动。

  这次大胆尝试得以沿袭至今。他发现日本现存的文献中有大量的侵华资料,至今栩栩如生——一位中国少年士兵将自己锁在机枪支架上,以示赴死决心,令日军震惊;一位八路军团政委,中国史料只记录他牺牲,并无细节,可日方却记录下他被俘后,在押送途中高呼"共产党万岁",跳枯井自杀而死;日军的一份文件中,清楚记录着杨靖宇死前的话,"我将抵抗到底,无须多说,开枪吧。"。

  日方史料曾记录,南京大屠杀之前中国军民表现得比较麻木,1万多精锐部队没怎么对抗便投降,而大屠杀之后,日方记录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,宁死不屈,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……

  像这样的日方记载,比比皆是。用"敌人"的角度观察,一切反而更真实。

  正值写史"最好的十年"

  正如历史的意义,是让人珍惜当下。萨苏对这10年充满感激: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。

  他拥有了可爱的女儿,并从她身上获得了很多善良和温暖。家庭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慰藉,让他在面对历史的阴暗与魅惑时,不至于"思想走偏"。

  他后来改行做过某报纸主编、如今已回国工作。除了在抗战史的研究领域继续前行外,他还从幕后走向前台,成为多个电视节目的评论嘉宾。

  他并非没遇到波折。几年前,日本的麦卡锡分子不断骚扰以及身体原因,迫使他一度停止更新博客,归隐一段时间。但家人和大部分日本朋友的支持,让他很快归来。 萨苏极为重视日本这面"镜子":它在高速发展时期走过的,我们如今同样艰难跋涉,"它让我们看清,一个东方国家的发展走过了怎样一条路。"

  他认为,自己正经历着历史研究领域"最好的十年":中国最近这十年间,经历历史从宏大叙事、教条八股,向关注细节、关注草根、关注事实本身的转变——拜网络所赐,历史研究的世界已经是平的,人人都有机会其中。

  未来十年,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作品,如何从中日史料对照的角度,揭示更多的细节。45岁的萨苏已经充满激情:"我控制不了我的笔,对此我十分自豪。当我拿起我的笔,都是笔带着我在走。"

Copyright © 2015 Sohu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